马王堆纹样基因库:千年纹样唤醒“数字汉生活”
在深圳文博会湖南博物院的展台前,小观众朵朵正兴奋地踮着脚转圈,目光追随着数字墙呈现的T形帛画:云气线条如金色溪流般在屏幕上舒展、重组,最终化作一只振翅欲飞的金鸟……朵朵惊喜地转头喊道:“妈妈,快看,文物在和我跳舞!”现场的技术人员向观众介绍:“这是基于超高清信息采集与AI视觉算法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呈现,通过视频还原的马王堆出土文物‘T形帛画’,它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游客直呼:“这种形式太震撼了,有机会一定要去湖南博物院看看!”
2024年1月,湖南博物院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了“数字汉生活”项目。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介绍:“伴随着‘数字汉生活’项目的启动,湖南博物院首次免费开放了‘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和湘博品牌的双授权,与大众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并携手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与国内30多个艺术团队签约,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核心数据来源,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文化数字资产构建’‘文化IP应用打造’‘文化数字化内容传播’‘文化数字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景呈现。”
2025年5月16日,湖南博物院举办“湘韵·新生”主题活动信息通告会。会上,湖南博物院与上述两家机构联合发布了“数字汉生活”项目的年度成果——“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
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
存得下:为文明刻下永恒的“数字拓片”
“基因库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高清图像,更在于其矢量化处理。”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现场,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的技术负责人张准正在为现场观众讲解这项技术,“这就好比我们给一件精美的衣服不仅拍了高清照片,还拆解出它每一块布料、每一根缝线的精确尺寸和连接方式,使其变成可以重新裁剪、组合的‘图纸’,通过系统采集和数字重建,可以实现二次创造的产业化应用模式。”在数据库后台,每一道流畅的云气、每一朵繁复的花卉、每一只灵动的鸟兽,其轮廓线条都被精确提取为可无限放大而不失真的矢量数据。“这如同为纹样绘制了一份精准的‘结构说明书’”,张准进一步解释道。
这个基于3000余组珍贵汉代漆器、丝织品纹样构建的“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其核心在于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矢量化处理。技术团队运用微距摄影、三维扫描和光谱分析技术,对文物进行了精确到毫厘的“像素级复刻”,让这些纹样借助科技的力量苏醒,清晰可见,永不褪色。
习得透:打开通往古代智慧的“时空之门”
步入湖南博物院展厅,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展厅内一个专门设置的放大观察区,从事美术设计的研究生小杜正尝试操作触摸屏。“太神奇了!”她滑动手指,将屏幕上展示的漆奁上一条不显眼的带状纹样不断放大、再放大,“原来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里,藏着这么细密的卷云结构!这种细节,以前在实物展柜前根本不可能看清。”数字技术突破了物理展示的限制,将肉眼无法捕捉的线条走势、颜料晕染层次乃至微小的制作痕迹,毫无保留地呈现。小杜激动地说:“这等于把两千年前工匠的‘笔触’都保存下来了,对于我们理解汉代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是太大的助力!”
“以前想了解马王堆的印花敷彩纱,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不太清楚纹样,现在借助科技手段,我能详细了解到我想要寻求的内容。”研究汉代工艺的观众赵先生通过展厅内的交互式检索屏,点选了展柜中一件丝袍上的纹样,屏幕上立刻弹出其名称、寓意、制作工艺、常见组合方式和在汉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他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起来。
数字技术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和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惠及所有人。那些曾经模糊的线条、被岁月侵蚀的色彩,在高清数字图像下纤毫毕现,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看清”的渴望,也为专业研究者打开了新的认知维度。数字基因库不仅保存形态,更系统梳理整合了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构建起一部可视、可查、可学的“汉代美学符号词典”。
用得活:让文化基因在现代土壤中“开枝散叶”
进入博物院四楼的“数字汉生活”文创体验区,C位展台展示的是谢凸、波利Ana、姜晗等一众潮流设计师利用马王堆纹样基因库进行创作的限量款版画。马王堆出土漆器上,共绘有125只形态各异的小狸猫,这就是基因库中最具特色的“狸猫纹”。设计师谢凸从这些狸猫纹饰中汲取灵感,创作出高矮胖瘦各异的四只小狸猫。在其中一幅版画中,它们或趴在屏风上,或蹲在果盘前,让人忍不住想踏进画里“rua”一下。世人都惊叹于辛追夫人“长生”的奥秘,而在谢凸的眼中,她只是一个被喵星人治愈的中年妇女。他以马王堆“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上的狸猫为灵感,创作了一幅“辛追夫人撸猫”图,轻松和谐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
知了青年创始人李武望介绍,基于“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他们共创作了包含艺术家系列、考古修复系列、湘博环游系列等7个系列的上千种文创产品,其中针对最受观众喜爱的“狸猫纹”,还专门打造了狸猫妙妙系列文创,涵盖毛绒挂件、装饰、卡包、地毯、冰箱贴、文具用品等20多个品类,“陪伴”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湖南博物院“汉纹解码”青少年研学营里,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使用基因库提供的简化矢量模块,在平板电脑上“拼贴”属于自己的汉风纹样。“我要给这只鸟加上云纹翅膀!”“老师,这个花朵放这里代表祝福健康对吗?”……带队老师感慨:“过去讲纹样,孩子们只能被动看图片,很难理解,兴趣也不高。现在他们能亲手组合、设计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就了解了纹样的组合规律和文化寓意,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一位小团员骄傲地向同伴展示他的“作品”——由数字纹样组合的“神兽守护家园图”,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一处新落成的公共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巨大的金属构架上,由“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中提取的经典云气纹、茱萸纹的矢量线条,经过艺术化放大和镂空处理,在阳光和灯光下投射出流动的光影效果。年轻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老居民驻足欣赏。“没想到家门口也能看到这么有‘汉味儿’的现代艺术,感觉城市的文化气息更浓了。”市民李先生赞许道。数字基因库为打造具有鲜明文化标识的城市IP、文化地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核心素材和灵感支持,让古老纹样以现代艺术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走进市民的日常视野。
“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释放了文物资源的活力,它唤醒了沉睡在库房里的纹样,让其成为设计师的灵感火花、课堂上的创意教具、城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元素,成了千家万户日用器物上的点睛之笔。这种“用”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最好证明。数字技术让文化基因得以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顺畅流动、汲取养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亿万观众的共同参与和创造下,真正融入生活,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