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三省重要商代遗址考察收获
自“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以来,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地区一系列重要考古项目的发现与发掘,为深入梳理长江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理解该地区社会与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的实物材料。为学习相关领域的重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推进项目结项工作,2025年5月11日至15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三省重要商代遗址学术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先后考察了湖北考古博物馆、郭元咀遗址、六银庙遗址、大路铺遗址、阳新县博物馆;江西九江荞麦岭遗址群、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库房、大洋洲商墓、牛城、吴城;湖南岳阳罗城遗址博物馆、罗城遗址、余家坡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汨罗工作站、铜官窑基地等地。现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参观湖北考古博物馆
郭元咀遗址是近年长江中游地区冶金考古的重大发现,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一期,文化面貌以商文化为主,同时也与包括湘江下游费家河文化在内的邻近地区商代遗存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如郭元咀遗址出土的粗柄浅盘豆、硬陶器等与余家坡遗址所见同类器较为接近,而余家坡遗址出土的大口缸,也与郭元咀部分大口缸形制相似。郭元咀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铸铜遗存,包括用于铸铜的人工台基以及大量与铸铜相关的生产设施和熔铸遗物。受阜南台家寺和郭元咀等遗址发掘的启示,在余家坡遗址的发掘中,我们注意了红烧土等与冶炼遗存相关的遗迹、遗物的辨识和提取。在2024年余家坡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少量熔炼渣、坩埚、陶范等铸铜遗存。通过实地观摩郭元咀遗址出土的铸铜遗物,发现余家坡与郭元咀的铸铜遗存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余家坡遗址出土的坩埚包括单层和多层两类。陶范均为残块,无法辨别器形以及是否有纹饰,材质多为黏土掺杂粉砂,仅1块为完全的粉砂质。熔炼渣包含铅青铜和锡青铜,经检测分析铜器合金技术也表现出相对原始和相对先进的对立性。从目前的发现来看,余家坡遗址的铸铜遗存特别是陶范与郭元咀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余家坡遗址的铸铜技术,或许与郭元咀遗址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郭元咀、余家坡,包括荞麦岭铸铜遗存的新发现,对于探讨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探索长江流域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如何实现独立的青铜矿冶和铜器生产,认识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及其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经略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郭元咀遗址的考察学习收获,对余家坡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种种迹象表明,余家坡遗址是商代晚期一处费家河文化的大型聚落,该遗址应该存在高等级建筑以及铸铜手工业,余家坡遗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便是寻找铸铜、高等级建筑等功能区,要进一步明确该遗址的聚落结构。发掘过程要更加精细,样品采集要更加全面,科技考古研究要更加深入。
荞麦岭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商代早期聚落,在荞麦岭遗址所在的博阳河区域,分布有42处先秦至汉唐遗址,构成了一处大型聚落遗址群。荞麦岭遗址群的发现,对理解余家坡遗址的地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经过近年来的工作,余家坡遗址所在的汨罗江下游地区,现已发现数十处费家河文化遗址,其中余家坡、田坪、刘家塅等遗址均出土过重要的晚商时期青铜器,就目前来看,余家坡遗址的面积最大,且包含居址、墓地、祭祀坑,结合新发现的带白灰面大块红烧土(或与大型建筑有关)、铸铜手工业等线索来看,余家坡遗址可能是汨罗江流域的一处费家河文化核心聚落。未来,要以余家坡遗址为中心,向周边继续进行详细的调查工作,包括对长乐铜铙、立鸟器盖等青铜器出土地点周边的详细调查。
此次考察在江西还见到了大量吴城和牛城以及石灰山、角山、铜岭等遗址的实物标本,余家坡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折肩罐、硬陶罐、甗形器、内耳釜等器物,均可在吴城文化、角山文化中找到同类器,应是属于该地区的文化因素。汨罗梨树园出土的圈足瓿,包括澧水流域的此类带圈足器物如圈足罐,也可能都与江西地区的商代遗存有关。
从郭元咀、盘龙城、大路铺,到荞麦岭、吴城、牛城,再到余家坡、甚至宝塔、斑竹,可以看到诸考古学文化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出土器物,这种认知更加清晰。此次考察学习,郭元咀和荞麦岭的考古发现、工作方法、发掘理念,为余家坡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而行程中所见所学的诸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也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和认识湖南地区的商时期文化。
此次考察期间,分别于武汉、南昌和长沙召开了项目座谈会,就考察期间的收获和认识等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提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是“考古中国”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各考古学文化既具有自身的特色,又彼此间相互关联,未来三省要加强交流合作,深化跨区域比较研究,将联合考察常态化,开展考古成果互动,共同推进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
项目座谈会(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