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文物在线之久安背翰林祠

来源:宁远县文物保护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7 15:21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广大民众自觉践行“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餐”,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宁远县各文物保护场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疫情期间暂停对外开放,即便如此,民众对文化遗产探究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为充分发挥文物展览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鼓舞各地抗击疫情人员的决心和士气,宁远县文物保护中心推出系列在线文物展览供大家阅读。

现在,由小编带您一起来了解久安背翰林祠。



在九疑山九峰之一的石楼峰下,有一座古老的村庄。它三面环山,山清水秀,流水潺潺,流水穿进九岩,得名“九岩背”,后雅称为“久安背”。全村六百多户、3000余人,全为李姓,无一他姓。是九疑山下聚族而居的一个典型村落。


久安背翰林祠全景


久安背村属于宁远县湾井镇,村落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84.3公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不酷、冬不寒,四季分明。久安背村历经千年繁衍,如今已是人丁兴旺,成为一个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受自然风光秀丽的浸润和舜帝道德文化的熏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人有诗赞道:“本是钟灵地,衣冠代有贤”。村中的翰林祠就是历史见证。


说明: 久安背翰林祠前门

翰林祠牌坊


久安背翰林祠,由大门前的牌坊与坊后的翰林宗祠组成。


说明: 13久安背翰林祠斗拱

如意斗拱


翰林祠门前的木牌坊,四柱三楼,歇山青屋面瓦,成一字型排列。主搂檐下装饰着逐层收进的七层如意斗拱,两附楼檐下施五层如意斗拱。坐斗上用单块雕刻花卉遮挡斗座,形成横、竖、斜三向有序、成行的图案排列,展现出设计美。如意斗拱小巧精致,就象布局严谨的蜂窝。牌坊上装饰有十分精美的吉禽、瑞兽、富丽花卉等木雕,主楼正中嵌有楷书的“翰林祠”匾额。木牌坊紧紧与后面的翰林祠大门相连。


石狮


坊门前立有园雕石狮一对,古代,石狮用于辟邪。狮子为左雄右雌。雌狮蹄护小狮,寓意子嗣昌盛。这一对狮子有所不同,一个笑容可掬(指雄狮),一个温驯可爱(指雌狮),相互照应,比起官府门前的狮子来,让人感到亲切多了。

据传,最初为宋朝进士李世南所建。李世南,字唐卿,宋祥符三年(1017)进士,官至江宁通判,先后授大理寺评事、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大理寺丞正銜但是,在久安背村,李伯辉是唯一进入翰林院的人,亦有人说翰林祠是为他立的。李伯辉,南宋淳祐七年(1180)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华文阁学士,授太常博士衔。

但历史上较著名的还是李世南。李世南文采风流,少年得志,是苏东坡同时代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画了一幅秋天景色的画,苏东坡为画题诗《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说明: IMG_20171227_160943

翰林祠大门


久安背翰林祠的作用,一是用来祭祀先祖,崇敬祖德是中国的传统,这个传统起着教育后人要知道感恩,同时,激励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美德,建功立业,发奋读书,象这些金榜题名的翰林进士一样,中秀才、考举人、登进士、点翰林,当大官,光宗耀祖,光耀门庭;二是公益活动,全村的生、葬、娶、嫁在这里聚餐设宴,村中大事的商议,年节的喜庆文艺演出都在祠内进行。


说明: IMG_20171227_160607


久安背翰林祠始建于宋代,当时只建了下座三厅,明代,建祠前木牌坊;清同治三年(1763)、光绪十一年(1885)建上座二厅,始成现存规模。它由一坊、一门楼、五厅堂、五天井、两厢房组成的五进建筑格局,占地185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说明: 12久安背翰林祠中厅


我们脚下有三级台阶,为什么是三级,而不是二级或者是四级甚至更多呢?这里呀,是寓意李伯辉高中一甲进士第三,即“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任文华殿大学士,由七品官直接升为五品,有连升“三级”的意思。也是寓意李氏一族,人才连联的意思。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还为此特地写了几首诗,其中《赠伯辉公》一诗写道:

两百年前一状元,至今青史尚流传。

陇西继踵纷纷起,信是先贤有后贤。

这两百年前的“状元”,即是唐朝的状元李郃,他亦是久安背村李氏的先祖,如今李家又出了个一甲进士第三,自然是“信是先贤有后贤”了。


进士及第


翰林祠大门共置三门,正中大门上方悬挂着“进士及第”木匾,两边侧门上,分别挂着“敦诗”、“说礼”的木匾。“敦诗”、“说礼”四字道出了久安背村人才辈出的原因。即“读书、尊礼”。这个村的祖训是:“敬君师、尊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遵礼义、砺廉耻、课子孙。”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能人才辈出,这与遵循祖训,坚守家风的传统分不开。据不完整统计,这个村宋朝有李世南、李绚、李时亮、李端、李安、李伯辉、李敷等七个进士;明朝有誉为“旌表善人”的李元广,因乐善好施,遇有穷困潦倒的人,必定倾囊相助,皇帝御赐“罄囊济贫”牌匾;清代有文坛巨匠李光岳(恩拔贡)、儒林翘楚李香南、江南才子李永绍、提督军门李景暘、李运荣。李景暘绰号“冲天炮”,1859年为花翎总镇兵,赏胜勇巴图鲁勇号(英雄、勇士的称号),诰封“武功将军”正二品官职,咸丰十年1861年保举提督军门,统带五营,钦赐“头品顶戴”。李运荣于同治四年(1865年)钦加提督衔,补用闽浙总督,赏彦勇巴图鲁,诰封振威将军正一品,钦赐三代一品封典。真是代代连缀,可谓代不泛人。民国时期,也有为宁远和平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民党时任县长的李正甫。还有警察连长李显正,宁远一中执政校长李辉汉、陆军上校、黄埔生李显晰等名噪一时的人物。诗书传家的风气,一直流传至今。

说明: dcbb9b1d2245a953b47061d6ffccb3e1

门前石鼓


门前用这对大石鼓,作为门档石,令这处建筑显得很尊贵。俗话常说的“门第”、“门当户对”,就是指门前的“门当”石和门楣上方的短柱“户对”。在古代它们是人户或家族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形制、大小、样式、色彩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门前的“门当”石,有平墩方石,有园鼓立石,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无功名者是不可以立“鼓”的,倘若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把门枕石起的像抱鼓石那么高,但只是门前的装饰性的部分要取方形,区别于“鼓”,再高仍称“墩”。这个村不仅有进士及第,还有翰林,都是朝廷较高级别的命官,立石鼓是理所当然的。


说明: 久安背翰林祠戏台

戏楼前


这门厅上是一座八柱的木戏楼。有古文献说:“九疑清秀多文气。”,在九疑,多数的村里都建有这样的戏楼,它展现了九疑人耕读为本,重文兴教,酷爱文化艺术的氛围,展现了九疑的“文气”。


说明: IMG_20171227_160906

前厅


前厅是硬山单檐木构建筑,檐口下面装饰有三层如意象鼻斗拱。中间伸出的那根长长的雕花木构件,如象的鼻子?人们形象的把它称做“象鼻拱”。翰林祠这种精巧的如意象鼻拱,还在鼻端雕刻出了如凤冠一样的花纹,严格地说它已不是象鼻,而是象鼻与凤头的揉合物。这在全国古建筑中十分少见,很是珍贵。可惜有一部分象鼻拱脱落残损了,如果将它们修补完整,那气势是十分壮观的,它是这处文物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风格。


说明: IMG_20171227_160855

木匾


斗拱下方正中挂着的木匾,上书“威震南邦”。有人说,这匾是彰显李氏在九疑的开基始祖、南齐时的南道开拓大使、镇南将军李道辩的,因为久安背村李氏是他的后裔,彰显祖宗功德,是中国宗法社会历来的传统。

其实,这块匾据村谱记载,是清代咸丰年间,永州知府杨翰题赠村人、武功将军李景暘的。

不论是李道辩,还是李景暘,都可谓是久安背村显赫的历史人物了,都具有光耀家族的作用。

匾额下面的柱子上,挂着两幅木刻楹联,其中一副是:

炎宋恩荣进士后,有明旌表善人祠。

意思就是,久安背村的先祖在宋代出了很多进士,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出了个大善人受到皇帝的旌表,而恩准入祀忠孝两节祠。


说明: IMG_20171227_160817


过了前厅,逐次是中厅、后厅、轿亭、祖祠堂,每栋建筑之间,用天井相隔,走廊相连,既很好的解决了建筑群采光、排水、通风问题;又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聚气生财”的堪舆学理念;并且巧妙地把各单体建筑,连成一个整体,真是独具匠心。

  


整座翰林祠建筑以七十二根立地支柱为支撑,寓意儒学家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每个石墩上都有十二个小狮头,寓意师承重任,体现了这个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木构架的梁坊上,均有精工细琢的图案装饰,构思颇具匠心,构图精美异常,令人目不暇顾。



壁画


墙体上的壁画,虽饱经风、霜、雨、雪和日晒、雨淋的岁月沧桑,已有些残缺,但仍依稀可见,依然顽强的展示其昔日的风采与辉煌。



木雕


精美的建筑木雕装饰,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久安背翰林祠赢得了历史声望。翰林祠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古代民居建筑群,极富观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此次网上展览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久安背翰林祠,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与太多的历史人物相关联,它的历史价值足以作为一份中国厚重的文化遗产,流传后世。那些曾为其增辉的历史人物,倘若地下有知,也必将感到慰藉。希望这次网上展览活动能让大家徜徉历史长廊、了解宁远历史、收获文化知识,同时也请大家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走近宁远、走进久安背翰林祠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文物在线之久安背翰林祠

118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