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新弘学校把思政课搬进浏阳市博物馆
赓续红色精神,争做时代新人。近日,浏阳市新弘学校把思政课搬进浏阳市博物馆,169名师生置身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感受生生不息的浏阳文明,感悟“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
这是一堂“行”与“思”紧密结合的思政课,也是一次“学”与“游”完美结合实践课。“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浏阳市新弘学校校长肖万祥表示,新弘学校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学校,此次将思政课搬进浏阳市博物馆,使社会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让学生知浏阳、爱浏阳,提升了新弘学校的教育品位,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教育创新。
走进浏阳市博物馆厚重的大门,呈现在新弘学子眼前的,是一幅巨型浅浮雕: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罗霄山脉,雕刻有湘东第一峰——大围山七星岭;大围山下,大溪河和小溪河在双江口汇聚成蜿蜒流转的浏阳河,自东向西而流……
漫步在一楼展厅,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从石器时代,到汉唐时期的兴盛与发展,再到明末清初的民营商业繁荣……由古及今、追根溯源,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新弘学子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的“厚重浏阳”,无不被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的物产所吸引,仿佛回到了那些有温度的历史时期。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浏阳文化,以前只在书本里看到过,现在就在眼前,那么真实。”学生王俊熙非常有感触地说,这些器物都是由生活在浏阳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浏阳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是革命家的摇篮,将军的故里。在浏阳市博物馆二楼的《浏阳近现代杰出人物陈列》展厅里,一批批匡时救国、英勇奋斗的杰出人物向新弘学子走来: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到“一腔热血撒荒丘”的唐才常,再到“两袖清风赤子心”的胡耀邦……他们就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大家眼前。一半春色以染心,一半夏风以从容。走出博物馆,上完了一堂思政课的新弘学子们收获满满。这样的“思政课”,将成为一种长期的课堂。
“通过挂牌,浏阳市博物馆成为了新弘学校的素质教育基地,这是文教融合促‘双减’,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有益实践。”浏阳市文旅广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征表示,希望新弘学校把素质教育基地这块牌子用好,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打造以博物馆教育为重要支点的“第三课堂”,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