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博物馆赋能传统文化 聚力“第二课堂”
11月29日,衡阳市博物馆志愿服务队一行走进雁峰区成龙成章实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讲解和生动有趣的研学实践课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走出课本、走近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走进学校已成为衡阳市博物馆延伸社会教育活动的必修课。
文化进校园,让学生爱上博物馆
衡博的文化志愿者首先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大展宏“兔”——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利用课间时间,志愿讲解员引导在校师生有序参观,现场依托流动展板,深入浅出地介绍馆藏生肖文物,生动形象地解读“兔”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传统生肖文化的校园传播。
观展过程中,有同学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好像懂了为什么探月工程叫嫦娥奔月,月球车叫玉兔号了?原来航天事业就是古代传统文化和如今的奔月实现的对话,航天科学家也太浪漫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传遍全世界啊!”童真的心中总有数不尽的“为什么”和奇思妙想。
馆校齐共建,寻研文物背后故事
馆校合作共建是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媒介和手段。衡阳市博物馆创新开拓传统文化主题与科普研学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取得显著的研学成果。在配合展览的研学课堂上,志愿宣教员通过PPT讲解带领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化意象中的“兔”元素;并结合互动体验感强烈的创意折纸灯,让同学们在快乐的动手体验中走进“兔”文化的世界,为文物赋予新的艺术色彩,赓续传统折纸灯背后的文化力量。
“兔文化知识大竞答”环节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积极举手,热情参与竞答提问,志愿者们为竞答正确的同学分发博物馆定制的精美奖品,现场气氛既热闹又温馨。
衡阳市博物馆将传统文化赋能馆校共建活动,发挥地方中小学生科普研学基地主导作用,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科普文物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促干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