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纪念馆“小小文博人”活动落幕 多元体验让文化传承扎根童心
7月25日,丁玲纪念馆精心打造的“小小文博人”暑期青少年活动顺利收官。为期五天的活动以“解锁身份、体验文化”为主线,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沉浸式实践,让学员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度感受文博魅力,收获了知识与成长的双重硕果。
活动首日以“小记者养成记”为主题,聚焦“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开场的“名字接龙”“默契大考验”等游戏迅速点燃氛围,原本腼腆的学员们主动走上前介绍自己,在欢声笑语中打破隔阂。在随后的活动环节里,大家手持话筒,尝试向同伴提问、记录观点,在实践中领会“小记者”需具备的倾听、表达与观察能力。短短一天,学员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为后续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团队基础。
次日的“朗读者与主持人”专项培训中,专业播音老师带来了“发音吐字”“语气节奏”“情感共鸣”等干货内容。课堂上,老师通过绕口令练习纠正发音,结合经典文段示范如何用声音传递情感;学员们分组进行“主题演讲”“贯口练习”等演练,从最初的眼神躲闪、声音发颤,到逐渐抬头挺胸、从容表达。有学员分享道:“原来我的声音也能这么有力量!”这场训练不仅提升了语言技巧,更让孩子们在一次次尝试中建立了表达自信。
第三天的活动将“历史感悟”与“艺术创作”深度结合。在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在“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图片展中驻足观展,从香港的骑楼、祠堂等建筑细节里,读懂“一方建筑承载一方记忆”的深意。随后的美术创作环节中,老师引导大家将所见所感转化为笔下的作品,并讲授绘画的要点。学员们有的用彩笔勾勒建筑轮廓,有的以剪纸技法剪裁寓意团圆、和睦的紫荆花,还有的在作品旁用稚嫩的笔迹写下“我爱祖国”四字。一幅幅充满童趣与真情的作品,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让家国情怀在艺术创作中悄然扎根。
第四天,学员们正式“入职”丁玲纪念馆,开启“小小讲解员”实训。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展厅,细致了解丁玲投身革命、笔耕不辍的生平事迹,重点学习“如何用故事打动听众”“如何把握讲解节奏”等技巧。从背诵讲解词到加入个人理解,从机械复述到情感流露,学员们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不少学员能独立完成指定展区的讲解,用清澈的声音向参观者讲述丁玲的家国情怀与文学追求,让红色故事在青少年的演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活动的“压轴环节”,第五天的“文物修复师”体验备受期待。在志愿老师讲授考古、文物修复的知识要领后,学员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模拟修复”实践中,化身“修复师”,仔细排列形态各异的“文物碎片”,再根据“碎片”特征分析年代、推测原貌,小心翼翼地拼合、固定。过程中,有学员为找不到匹配的“碎片”而焦急,也为成功拼出完整造型而欢呼。这场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的严谨与意义,更懂得了“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的深刻内涵。
此次“小小文博人”活动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悟”,不仅解锁了实用技能,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丁玲纪念馆将持续创新青少年教育形式,推出更多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活动,让红色文化、历史文脉通过更生动的方式走进青少年心中,助力培养更多懂文化、爱文化、传文化的“小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