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专题调研”并召开学术研讨会

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文/杨晖 莫林恒 图/梁晋      发布时间:2019-04-19 08:45

为落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2019年3月1日调研常宁文物工作的讲话精神,把常宁打造成为“湖南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按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的安排部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郴州市博物馆、桂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相关矿冶考古专家和工业遗产专家组成调研组,专题考察调研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并召开学术研讨会。

此次调研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常宁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常宁市文物局承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担任调研组组长,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谌惠渝、常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阳青、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陈默一同调研。

4月12日至4月13日,专家调研组赴常宁水口山镇、柏坊镇、西岭镇、白沙镇考察了常宁矿冶工业遗产。调研组考察了江州遗址、古城郭城址、老鸦巢矿冶遗址、余家田明窿遗址、铁牯岭矿冶遗址,新发现了水碓下矿冶遗址、北窿山矿冶遗址、炭山窝矿冶遗址。


图一 清理江洲遗址宋代地层下冶炼炉遗迹并取样


图二 在江州遗址西周地层对疑似炼铜炉渣取样


图三 在水口山集团公司档案馆发现苏联援建水口山原始档案


图四 考察组在水口山第四冶炼厂合影


调研组考察了水口山集团公司旗下相关铜、铅、锌矿业公司的采矿、洗矿、选矿、粗炼、精炼等一系列生产流程,还考察了矿厂的生产区和生活区以及部分已经停产的工业遗产现状。


图五 听取第四冶炼厂技术人员介绍


图六 第四冶炼厂炼锌工作场景


图七 专家调研水口山集团公司第六冶炼厂


图八 参观第六冶炼厂铍铜合金成品


图九 考察第三铅冶炼厂文物保护工程


图十 在水口山铅锌矿选矿厂考察合影


4月14日上午,在常宁市政府常务会议室举行了“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莫林恒主持,常宁市文物局汇报了常宁矿冶考古工作及工业遗址保护利用情况,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汇报了水口山矿冶历史沿革及运营发展现状,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陈默介绍了衡阳地区历史上矿冶的相关文献记载。与会专家就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保护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挖掘常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价值,打造“湖南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基地”出谋划策。


图十一 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研讨会现场


图十二 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研讨会代表合影


陈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非常感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和常宁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次考察活动,收获甚多。上次到常宁观摩江州遗址出土材料,这次重点考察现代矿冶生产活动,学习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成就,两次考察让我深刻认识到常宁是研究湖南矿冶起源的不可或缺之地,是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矿冶技术结合、融合的宝地,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重大历史作用的神圣之地,也深刻感受到常宁人对矿冶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关于下一步工作,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尽快开展常宁矿冶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研究。尽管前期工作已积累较多成果,但对常宁矿冶遗址的分布及性质、西方技术在常宁落地以来的发展演变过程等问题的认识仍不系统,因此有必要系统开展矿冶遗址田野考古调查、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研究、现代矿冶技术的发展史等各方面工作,系统评估常宁矿冶文化遗产的各种价值。二、尽快开展三厂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综合研究。目前三厂炼铅车间建筑和有关设备保存状况堪忧,尽管目前正在实施保护工程,但从长远来看,如何更好保护这些建筑与装备?如何更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展示或旅游工作?如何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如何实现与国内外同类遗产实现错位发展?均应做好遗址(如江州遗址、冶炼厂等)、遗物(冶炼装备、产品等)保护工作的基础研究、保护与利用的政策研究以及相关规划研究等。三、应尽快成立专门队伍统筹规划常宁矿冶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的各项事务。

黄全胜(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系 教授):常宁市矿冶历史悠久,工业遗产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我在《选矿概论》这门课程上,以水口山浮选矿石工艺流程为例,给学生授课。这一次调查活动在工矿遗址区采集了一些矿渣标本,下一步要开展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初步结果尽快出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任重道远,既有共性,也有个体特性,针对常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后还要开展大量后续工作。

方一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员):感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这次矿冶调研活动,感谢常宁市委、市政府及文物局的通力合作。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因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空间、环境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受到关注,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及其历史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尤其是代表了当地特色的技术。常宁市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存绵延3000多年,水口山的矿冶历史承载了有色金属从土法到西法冶炼的漫长过程,有相互磨合、影响时期,有自主创新、西法引进的历史,这段历史值得以后作为课题来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是国家新兴项目,希望常宁抢到先机,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工作。因为常宁有色金属有悠久开采史及冶炼史,而且多金属开采,具备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条件,常宁市委、市政府又高度重视,具备做工业遗产保护的先决条件。工业遗产展示是工业设备、人文资料、交通设施等体系化展示,是系统工程,具体保护、展示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重视,企业积极参与,中科院将积极配合进行相关的研究,开展常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等工作。

周文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常宁矿冶历史悠久,从西周炼铜的江洲遗址,宋代炼银的茭源银场,清代炼铜的铜盆岭,到晚清以来至今开采铅锌矿的水口山,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活态遗产。水口山尤为重要,它拥有全国第一家西法炼锌厂、炼铅厂,是铅锌矿采矿、选矿和冶炼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的演变和技术发展的见证,在中国矿冶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水口山铅锌矿开发历史和采冶技术的研究相对欠缺。应该系统整理有关档案资料,如清末廖树蘅开办水口山矿务局,饶湜创办西法炼锌厂、苏联专家援建水口山、水口山横罐-竖罐-湿法炼锌工艺流程演变等。水口山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工业遗产保护、展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水口山保留废弃的炼铜、炼铅、炼锌设备,配合工艺流程图例、文字资料介绍进行展示,对开展工矿旅游有很好的前景。另外,今后需要田野调查的工作很多,还需对茭源遗址进行碳十四测年、炉渣分析、炼炉的试掘等工作,以及对老鸦巢、龙王山、大义山、铜盆岭等矿冶遗址的进一步调查。

罗胜强(郴州博物馆 馆员):常宁位于舂陵河下游,是桂阳、蓝山等矿石水路运输的卡口,地理位置优越,将大义山古矿冶遗址、白沙古镇、古码头、柏坊古城郭城址、水口山及江洲冶炼遗址等沿舂陵河一带矿冶遗址整合起来,做好常宁特色的工矿旅游线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恢复大义山矿洞铁轨,针对游客开展体验项目,制作有标志性工矿纪念品等设想都可以大胆尝试。

林永昌(香港中文大学 助理研究员):感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常宁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考察安排和前期准备都很周全。常宁矿冶资源很丰富,是常宁的一张名片。工业遗产不管是地上文化还是地下文化,除了需要保护,还需要展示,还要跟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我是做早期冶金考古相关研究的,我谈谈跟早期矿冶考古相关的一些想法:把早期遗存开发起来,并同晚期的遗存结合,这样能很好地推动旅游开发。如江州遗址,是否能把周边同时期的遗址弄清楚,看它们跟江州遗址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许能说明早期的矿冶对于湘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包括当地文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能会提升常宁矿冶遗存的价值。另外,古城郭遗址可能不是一般的城址,它的旁边有柏坊铜矿,那它的出现会不会也跟矿冶活动有关系?这个古城的出现跟交通运输可能也会有关系,那他运输的是什么东西?是否会是早期的铜矿资源?通过考古工作,把古城的功能性质弄明白,也许能提升常宁矿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也能提供好的帮助。

张日生(桂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常宁跟桂阳一衣带水,有很深的渊源,两者有很多的相似性:在汉朝都是属于桂阳郡;二者都有很深的矿冶文化渊源。常宁在矿冶文化建设上有很多值得桂阳学习的。我根据桂阳的经验提些建议:一、梳理好有关矿冶方面的史料;二、组织相关人员做好田野调查和考古工作;三、保护好矿冶文化遗址,特别是那些还没有申请文保单位的遗址;四、建立一种理念——把矿冶文化当作常宁的核心文化来打造;五、桂阳与常宁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莫林恒(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我参加考古工作20年,从我接触过的地方政府来看,常宁市委市政府是最重视文物考古工作的。2018年常宁市文物局在唐伍华局长的带领下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对唐局长他们这么多年来出色工作的肯定。这次考察中了解到水口山集团公司的炼锌、炼铅、炼铜、炼铍的冶炼技术都是依靠自主创新,这让我非常惊讶。可能有些厂矿和企业已经落寞,但也不能掩盖他们曾经的辉煌和曾经做出的贡献,不能掩盖他们顽强奋斗、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矿冶文化是常宁文化的根和魂。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业遗产建一个矿冶文化教育基地,让常宁的人们感受到从三千多年的西周到现在,矿冶文化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对常宁人来说可以增添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关于以后的工作,提两点想法:一、未来的工作任重道远,虽然发现了一些线索,但我们对于常宁的矿冶遗址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等还不是很清楚,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专项课题、专项资金,做些基础扎实的工作,我们再从中找出突破口;二、可以组织团队专门去全国各地考察,有哪些地方的工业遗产做好做成功了?从成功的案例中结合常宁情况来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常宁的旅游、教育和宣传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吴顺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事无常态,人怀常心,则万物守恒”。我们所有的事业都取决于这个“恒”字。多年以来常宁市委、市政府围绕常宁市的文物考古工作给予了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大力支持,非常可敬,相信以后也能持之以恒并坚持到底;全国各地学者专家无畏湖南的寒暑异常天气赶到常宁,在数天的考察中兢兢业业,充分体现出对常宁乃至湖南的考古工作的大力关怀。我在2015年对茭源银场的所在地进行了研究和初步调查,锁定了茭源银场的大体位置,此次野外调查取得了更多更新的突破,无论是在文化遗物、冶炼场所、炼渣炉渣,还是当年的银场监所等方面,都获取了一些重要线索。这次调研,还发现了水碓下矿冶遗址、北窿山矿冶遗址等一些新的矿冶线索,进一步丰富了常宁的矿冶历史。专家们基于考察线索,结合矿冶探源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各自提出了务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拓展了常宁乃至整个湖南的矿冶调查与研究视野,令人感奋。我认为,这次考察调研达到了预期目的,成果显著。总体来看,常宁的矿冶文化底蕴深厚,在湖南具有突出地位,但还有许多困难要突破,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和考古调查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相信在常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常宁矿冶历史文化的探索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阳青(常宁市副市长):矿冶文化是常宁文化的精髓。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几天来的辛勤工作,从常宁大义山的山尾走到了源头,同时对常宁矿冶工业遗产的定位、保护和未来工作的开展提出的宝贵意见,也请求各位专家能继续关注常宁矿冶遗产并深入研究,也希望跟各位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接下来的工作千头万绪,请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加强领导和指导,特别是请省考古所在常宁矿冶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等方面给予工作上的关心、项目上支持、技术上指导。非常期待省考古所组织一次实质性的常宁矿冶遗址文物调查勘探工作。今天的研讨会以后,对常宁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部门、相关乡镇要加强保护意识,围绕水口山的红色文化和常宁矿冶文化加强合作,相互配合,文旅局、文物局、档案局、经信局等要按专家意见搜集资料,做好前期工作,为下一步的文物考古工作提供方便和保障。建议水口山集团公司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抓水口山矿冶遗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

谌惠渝(常宁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今年的3月份,远平副厅长在常宁调研文物工作时要求我们常宁“要做好常宁工人运动红色文化和常宁矿冶工业两张文化名片,打造湖南工人运动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基地和湖南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基地”,为常宁文物工作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感谢省考古所郭伟民所长的关心,亲自部署了这次考察调研。各位专家的到来,对我们常宁市委市政府做好远平副厅长提出的打造两张名片的要求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感谢专家的支持和辛苦付出,也感谢阳青副市长这几天自始至终陪同专家考察。今天的研讨会和专家的意见对我们下一步工作非常有启发。首先,水口山确实是宝地,它见证了有色金属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自主创新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从西周启蒙到现在,它的发展见证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从辉煌到低谷,再到新的转型,常宁矿冶文化反映出常宁人民自主创新、顽强不屈、奋斗拼搏的精神,是常宁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为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得更好,我们可以把它跟旅游、人居环境的整治、产业发展的布局结合起来,发挥好政府、企业、各位专家的作用。其次就是要做好下一步工作:一是要吸收专家的意见,做一些研究,夯实基础;二是做好规划,找准定位,找到重点和发力点;三是要争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四是深度挖掘常宁矿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综上所述,本次“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专题调研”对常宁的矿冶遗址和工业遗产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最后的学术研讨会听取了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通过与会专家的集思广益,为常宁下一步的矿冶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常宁的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思路。本次考察和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果。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常宁矿冶历史及工业遗产专题调研”并召开学术研讨会

1049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