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湖南考古再添广厦——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通过验收并启用

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张涛 罗婕      发布时间:2020-09-09 16:0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着石门考古工作站、长沙铜官窑考古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营,我省出土文物得到安全、稳定的保存与研究,但是,在我省地下遗址最为丰富的澧阳平原,考古发掘后的出土遗物却要长途运输,各项条件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过湖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决定在澧县建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2020年7月27日,面积30余亩的考古工作站房屋提质改造、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得到圆满完成,经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多方共同检验,顺利通过验收。

9月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启用仪式在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举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远平、湖南省文物局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建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成林等一行,在中共澧县县委书记廖可元、县长王兆铭、人大常委会主任冯文元、政协主席金贤松等县领导的陪同下,参加了启用揭牌仪式和座谈。参加仪式和座谈的还包括中共澧县县委、澧县人民政府、澧县人大常委会、澧县政协、澧县宣传部、城头山建设指挥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澧县文旅广体局、澧县城头山镇、澧县审计局、澧县妇联等等相关领导。

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澧阳平原,是个既开放又相对独立的小地理单元,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敞开并连接洞庭湖大平原。澧阳平原这个名字,在考古学界可谓声名显赫,湖湘乃至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人类定居、稻作起源和文明的最初萌芽与发展,都发生在这么一个东西长四十余公里,南北宽十余公里,总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的区域之内。迄今为止澧阳平原已查明有500多处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其古文化遗址分布之密集,种类之齐全,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澧阳平原区域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五十多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虎爪山遗址,之后数十万年,澧阳平原地区的远古文化绵延不断从未断绝。这儿旧石器时代的“澧水文化类型”特色鲜明而自成体系;这儿孕育出了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定居稻作农业文化--彭头山文化;这儿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水稻田并诞生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其耸起的城墙,刺破了东亚大陆的野蛮洪荒,折射出第一缕文明的曙光;这儿形成的鸡叫城聚落集群,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巅峰的见证;这儿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惊艳了世界……

澧阳平原也一直都是湖南田野考古的重心地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此区域发掘了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胡家屋场、丁家岗、三元宫、城头山、宋家台、鸡叫城、优周岗、孙家岗、斑竹等十余处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址,建立起了湖南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新世纪以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门在澧阳平原设立了子课题。“十三五”期间,澧阳平原的鸡叫城遗址与孙家岗遗址又被列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工程和三大社科规划之一“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田野考古支撑点,鸡叫城遗址还将成为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澧阳平原的田野考古工作势必还要长期持续的开展下去,这样,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迫切需要一个正规的考古基地来进行整理与研究,澧阳平原工作站正是适应这一刚性的现实需求而建。

枯山水与自然山水庭院的结合,烘托出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人文与自然、现实与远古的跨界意境。齐全干净的生活设施、秀美清幽的室外环境、雅静宽敞的修复场所,在小桥流水、红花绿草的掩映中,伴随着轻摇垂柳、风曳芦苇的律动,使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惬意。随着监测设备、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到位,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将很快成为我省又一个新的考古发掘整理工作重地。在孕育着这片古老遗址的神奇土地上,将有更多更美的学术成果开花、结果。


图一  揭牌现场


图二 座谈会


图三 参加座谈的当地领导


图四 出土文物入住工作站


图五 工作站参观之一


图六 工作站参观之二


图七 考察城头山遗址


图八 考察城头山遗址城墙剖面


图九  工作站航拍(由南向北)


图十  工作站航拍(由东南向西北)


图十一  工作站大门


图十二  研究人员住房


图十三  文物整理用房


图十四  技术与管理人员用房


图十五  会议室


图十六  资料整理院落


图十七  篮球场


图十八 研究人员用房远景


图十九  水边休憩地


图二十  雨过天晴后的院内


图二十一 小景


图二十二 红果冬青与草地


图二十三 休闲场所


图二十四 院内主道


图二十五 木质栈道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湖南考古再添广厦——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通过验收并启用

1371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