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万里茶道集结赛】湖南:时愈迁,茶愈兴,行走在路途中的绚烂茶文化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菲 邓子瑾      发布时间:2020-11-20 09:29

一条盘旋直上五云高的古道,是取道辰酉入川的必经之路;一座商客往来的深山小城,是茶销欧亚的“小汉口”;一群奔波在水陆途中的旅人,是记忆里绚烂茶文化的创造者……日前,记者来到湖南临湘,开始了“万里茶道”湖南段的茶道文化之旅。

“万里茶道”最开始是红茶占多,后来黑茶当家。作为红茶、黑茶主产地,湖南段是“万里茶道”中具有独特遗产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湖南段由古梅山区域陆路段、资江水路段、洞庭湖区域段和临湘市境内段四个部分构成,各段的遗产结构较为连续和完整,并且保存了丰富的遗产内容。


百年边销史,聂家市与晋商的不解之缘

细细芬芳香满堂,只因晋商返茶乡。

十月里,小阳春,茶庄晋商出山林。

这是临湘聂市古镇(古称聂家市)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谚语和民歌。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晋商和俄罗斯商人在临湘羊楼司兴办茶庄,率先生产、制作“老青茶”等黑茶产品,销往俄罗斯、恰克图,首开“黑茶”外销之先河。聂市古镇作为临湘茶叶外销集散地,因茶而振兴,其兴衰与“万里茶道”一脉相承。

临湘聂市古镇。活动主办方供图


2012年6月12日,艳阳高照,一块花岗岩打制的大石碑被挖掘而出。这块茶事官碑的出土,是聂市古镇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节点的一块十分珍贵的物证。这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镌刻的治理茶事的禁令官碑,为杜绝“欺行霸市,茶中掺杂使假,茶商短斤少两,船驳运转阻制,脚夫格外多索,妇人恃众扰闹”等诸方弊端,作出了四条具体禁令。可见当时各级官府对茶业之重视,茶市管控之严谨,营商环境之和谐。这也正是聂家市这个“小汉口”茶业兴盛的根本。


“奉宪严令”咸丰茶事官碑。活动主办方供图


在茶市兴盛、中西商贸交流繁荣的大背景下,晋商四处追寻精神文化的陶冶。坐落于老街(下街)北端的“天主堂”承载了当年晋商的信仰。天主堂的前立面是西洋三间三门重楼式的牌坊,内厅柱础等却是用的中式传统做法。天主堂完美演绎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魅力,是将西方宗教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建造理念完美结合的成功实例。借助神祗的精神威慑力量,晋商把天伦常理存在心上,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从而铸就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德通天下”的晋商精神。


聂市天主堂。活动主办方供图


官府“重视茶业,法治茶市”,晋商“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讲商德,讲诚信”,共同造就了临湘聂家市的繁荣,也带来了晋商的兴盛。


茶道弯弯,桥洞弯弯,深山中的古茶道终得见真颜

盘旋直上五云高,

千里河山一望遥。

我本玉皇香案吏,

置身莫讶立烟霄。

1819年去四川任川东兵备道的陶澍,农历十月十一日过鹞子尖,为茶亭捐二两茶银并满怀豪情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在地域相对闭塞的安化,保存了大量古茶树、古茶园、古茶道和黑毛茶加工厂,而鹞子尖古道则是安化现存最重要的一段古茶道。其现存的石板路、茶亭、碑刻等,见证了茶道贸易在古梅山地区繁荣及衰落的历史进程。

茶路遥遥,路途迢迢。盘山而上的鹞子尖古道,全长30公里,是取道辰(湖南辰溪)酉(重庆酉阳)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万里茶道(湖南段)申遗的重要起点。


鹞子尖古道。活动主办方供图


古道尚保存十多华里石板路,沿途有乾隆三十九年修建的洞市古石板街、江右商帮会馆万寿宫、坐子坳茶贸罚碑、乾隆三十年爵公桥、竹林陶氏宗祠、嘉庆巳卯年陶澍与其父诗文碑、道光十六年陶澍为鹞子尖茶亭捐田碑、光绪三年陶氏后人捐修甘露茶亭及石水缸、鹞子尖横路上摹崖石刻“甘福茶泉”、乾隆五十年江右商帮摹崖石刻“众善举修石板大路”、康熙三十五年修造及多次复修的石拱桥缘奇桥(又名罗家桥)、壮行亭及一目两溪水、枫树坪牛官山等自然及人文遗存。

鹞子尖古道的起点缘奇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中洞村与新化县圳上镇元溪村交界处的黄花溪上,是万里茶道生产路段的交通设施类遗存,在安化黑茶对外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为安化地区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清代青石单拱桥,是古梅山地区民族文化的见证。


缘奇桥。活动主办方供图


雕刻在桥身南侧桥栏巨型条石上的是一条栩栩如生的人面蜈蚣;另一组雕刻在东边桥头两侧起始部位如意形弧线石块上的,是蝴蝶与绳结。两组石刻艺术的结合是将蝴蝶、绳结图案表现在蜈蚣中央的石箍上,其意是利用蜈蚣降伏洪水之龙,同时牢牢控制蜈蚣的恶行以免伤害人们,使蜈蚣去恶从善。这组图案充分表达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独特的设计风格,精湛的建筑水平,从空间构造、造型、装饰和形式美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暗涌回旋中变害为利,古代航运智慧的杰作——大矶头遗址

聊完陆路茶道,再来说说水路。旧时安化茶叶从岳阳码头进入长江北上至汉口等集散地的路途中,要经过马鞍山西南部龙头顶延伸至长江的矶头。水道至此渐狭,江流紧束,临江石壁峭立,江面水急浪高,暗涌回旋,船只行舟困难。于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地历时五年,修建了一座供过往船只泊岸、上水撑篙和纤夫拉纤之用的天然礁盘加以改造的人工石矶——大矶头。


大矶头遗址。活动主办方供图


大矶头民间俗称寡妇矶,是长江中下游水道上唯一保存的人工矶头。传说很久以前此处为漩涡,下有孽龙经常作患。江边住着一对年轻幸福的夫妇,一天傍晚,孽龙吞没正要归家的渔郎,当妻子赶到时为时已晚,只看见了丈夫的斗笠和几块破船板。伤心欲绝的妻子强忍着泪水,发誓要镇住孽龙。从此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天晴,她总是往深潭里倒石头,终于镇住了孽龙。她自己也哭干了眼泪,化成了石头,自此这里又被称作“寡妇矶”。

大矶头依托天然山体与礁石,以花岗石垒砌,矶头呈弧形,伸出江面。遗址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平面约呈1/3圆弧,弧长150米。从下至上用花岗岩长条石构筑成三级平台,每级石墙条石上都凿有分布均匀的篙窝、钩眼,供行船撑篙和纤夫之用。在第二级石墙条石上雕刻有3条1米左右的浮雕蜈蚣,浮雕构思巧妙,形态生动传神。矶头上雕刻的蜈蚣寓意镇龙妖、求平安,是风水建筑文化在古代水利设施上的一种表现。


浮雕蜈蚣。活动主办方供图


一杯好茶饮出“宜红”珍品,时代变迁中的“泰和合茶号”

位于石门的“湖南屋脊”壶瓶山,自唐代时就是茶叶主产区,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山中有一个小镇——壶瓶山镇,19世纪末广东人卢次伦在此饮下一杯清新醇郁的茗茶后,由此创建了如今的“万里茶道”遗产点“泰和合茶号”建筑群。

卢次伦在此兴建茶厂,改白为红,生产红茶,茶名以宜市地名命名为“宜红”,引进机械和先进制茶技术。20世纪初,“宜红”在汉口的出口量达到全国红茶出口的40%,尤其是英国各界名流把“宜红”当作午后茶中的珍品泡饮。

大革命时期,茶号为红二、红六方面军指挥驻扎所在地,贺龙、贺锦斋等革命先辈均在茶号住过,石门县农民协会也是在茶号成立,为这座风雨飘摇中的茶号烙下了红色的印记。

如今,在“泰和合”原址建设的壶瓶山茶叶公司,现有分厂(车间)6个,总资产过千万元,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又和湖南湘丰茶业集团联合,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茶叶企业之一。


“泰和合茶号”遗址。活动主办方供图


万里茶道沿线所留下的文物点都是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这些文物点既是古茶道赖以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下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珍贵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当今民众生活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建华介绍,“万里茶道”文化遗产内涵丰富,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沿线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当代世界发展有启示与借鉴价值。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经济商贸之路,通过申遗,推动地方茶旅文康产业发展,对湖南这样的内陆省份来说,是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可多得的机遇。


2020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实时了解大赛活动详情。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万里茶道集结赛】湖南:时愈迁,茶愈兴,行走在路途中的绚烂茶文化

1396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