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史的立体见证——在常德市丁玲纪念馆重温历史记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记忆载体。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锈迹斑驳的大刀,铭刻着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泛黄破损的家书,诉说着血泪交织的家国情怀;弹痕累累的城墙,见证着誓死抗争的民族气节……这些文物跨越时空,向我们传递着“宁死不屈、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彰显着“团结御侮、百折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
保护抗战文物,就是守护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以文物为镜,铭记历史教训;以精神为旗,凝聚复兴伟力。
《红色印记——丁玲微故事》宣讲队走进常德外国语学校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以笔为枪投身抗战事业:她在延安组建西北战地服务团,带领团员奔赴抗日前线,用《王老爷》《突击》等戏剧作品宣传抗日主张;担任《解放日报》文艺栏主编时,以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发掘众多抗战文艺作品,推动边区文艺水平提升;更创作出《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等经典文学作品,以文字揭露日军暴行、展现民族抗争精神。如今,常德市丁玲纪念馆(简称“丁玲纪念馆”)馆藏的1253件(套)文物中,有50余件(套)直接记录了她的抗战历程,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实物,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一部打开的历史书卷

丁玲纪念馆的文物库藏犹如一部打开的历史书卷,全方位呈现着她在抗战时期的革命实践。这里有《冀村之夜》《到前线去》等战地服务团纪实手稿,字里行间记录着团员们在炮火中演出、与战士并肩作战的场景,直观还原了这支“文艺轻骑兵”以艺术凝聚人心的历史画面;有《陕北风光》《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等作品的初版书籍,其中对边区群众生活与敌后根据地战斗风貌的描绘,构成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烟图”;还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编稿笔记与退稿信原件,见证了她作为主编规范稿件流程、培养新作家的严谨态度;此外,馆藏的驼色绣花中式上衣、钢笔等生活用品,更从细节处勾勒出一位革命作家的生活轨迹。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研究抗战时期文艺宣传、文学创作与党的文化事业的珍贵实证。
构建多维保护体系守护历史记忆
丁玲纪念馆对纸质文物采用恒温恒湿库房存储,运用脱酸、修复等技术延缓老化;对衣物、围巾等织物类文物进行防霉、防氧化处理,从材质层面筑牢保护底线。同时,通过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将1253件(套)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建立包含来源、历史背景、保护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数字档案库,实现“实体保护+数字永存”双轨并行。这种“科技+文物”的保护模式,让《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手稿等珍贵文物在避免频繁展出损耗的同时,仍能以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
以学术研究与通俗化叙事挖掘内涵
在学术层面,丁玲纪念馆联合高校开展“丁玲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践行及启示研究”等课题,出版研究成果填补抗战文艺史空白;在传播层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出多档线上节目:《故事里的丁玲》(36期)以文物为线索讲述革命故事,《红色印记——丁玲微故事》(10期)聚焦战地服务团等历史片段,《文物说廉》(5期)从生活用品中解读革命先辈的廉洁精神。其中3档节目先后入选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以通俗化叙事让文物背后的革命精神走进大众视野。
丁玲纪念馆运用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技术,在展厅内还原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演出场景——观众戴上VR设备,可置身于1937年晋察冀边区的露天舞台,观看《河内一郎》等戏剧的虚拟演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丁玲在延安窑洞的创作环境被立体呈现,桌上的钢笔、稿纸仿佛仍保留着主人的温度。这种沉浸式展览让静态文物动起来,使观众跨越时空重返历史现场。
创新活化利用拓展传播边界
丁玲纪念馆设计的“重走丁玲革命之路”研学路线,开发20项特色课程:《猎狐行动》以戏剧角色扮演形式重现战地服务团的宣传智慧,《小小美编人》让青少年体验《解放日报》文艺栏的编辑流程,《当家做主》通过模拟边区生活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课程结合文物解读与实践体验,年均吸引2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让革命精神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传承。
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灵感,丁玲纪念馆开发了文具套装、戏剧盲盒等文创产品,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消费品;根据馆藏驼色绣花中式上衣拍摄的文物微电影《丁玲——一件衣服的抗战记忆》,在芒果TV等平台全网展播,点击量超500万次。这种“文物+文创+影视”的跨界模式,让革命文物从展厅走向更广阔的大众文化空间。
馆藏文物的三重时代意义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填补了抗战文艺史研究中关于文艺宣传、文学创作的部分空白,为解读边区文化建设、党的文艺政策提供了实物佐证,如《解放日报》文艺栏的编稿记录,成为研究抗战时期文艺机制的重要史料。

1940年丁玲亲手编织后送给西北战地服务团女团员罗蓝的羊毛围巾
它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丁玲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与革命文化理念,通过手稿、信件等文物得以保存,成为中国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手稿,不仅展现了文学技巧,更凝结着革命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它们更是精神的教育者——小战士宁死不屈的手稿、战地演出的老照片等文物,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当参观者看到丁玲在战火中坚持创作的钢笔,或是服务团团员补丁摞补丁的演出服时,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这正是红色基因在当代最生动的诠释。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丁玲纪念馆将进一步深化“文物+”融合发展:上线AR导览系统,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获取延伸历史资料与虚拟场景体验;与10所中小学共建“丁玲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打造“丁玲文艺思想”网络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音频等形式解读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正如丁玲在抗战时期所言“文学应该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如今这些革命文物正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在科技赋能与创新传播中焕发时代光彩。(作者系常德市丁玲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