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二创”少年在长沙博物馆“畅游长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龙文泱 徐孙雅钏 李倩 张述铭      发布时间:2025-10-28 16:25

小讲解员生动讲解、大众参与展览“二创”、快闪、剧本游……10月22日,“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简称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在长沙博物馆落幕,约百天时间吸引了73.9万人次参观。传统讲座之外,文博工作者通过各种创意活动,帮助人们读懂良渚之城、宝墩之邑、炭河炉火、江南织造等文明闪光点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史前小猪”讲解员今年9岁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在距今4000至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较为精细的器物创造。比如这件猪纹陶钵。”绘声绘色、落落大方,吸引众多观众聆听的讲解员李梓嫣就读于长沙市周南梅溪湖小学,今年9岁。




长沙华夏学校学生、11岁的袁伊辰以清代深绿五彩勾莲片金妆花缎为例,带领观众了解南京云锦“寸锦寸金”背后发达的纺织业。长郡双语雨花中学学生、13岁的邵品茹对鄂君启金节(舟节)的细致解读,让人们对楚国的交通、经贸、历史地理等有了更深的认知。

今年暑期,长沙博物馆“星博少年说”的小讲解员们首次亮相,成为展厅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博物馆展览专业性极强,培养小讲解员并非易事。何况,“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是今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主题展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认为,展览从时间、空间、内涵、形态、技术等方面,科学地展现了长江演化的进程;通过代表性文物及多个组合,富有逻辑地展示了长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独特的创造性。




展览的高品质,增加了培养小讲解员的难度。怎么办?专业老师带领孩子们系统深入了解展览,深入浅出地梳理长江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用生动的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

绘画、AI、短视频,在“二创”中了解长江

“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的工艺比较先进。鄂君启金节(舟节)是安徽的,是楚王给儿子运输货物用的。”在全程认真听讲解员讲解、仔细研究文物细节后,大同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邓诗涵确定了画出奔腾的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展示代表性器物的创作构思。




9月27日,“江河万古·馆校共育”不尽长江滚滚来特展馆校合作成果展览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出长沙市实验中学、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大同第三小学等5所学校学生的近200件优秀作品。

长郡双语中学初二学生李明轩的画作聚焦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为了更好地理解展览,他做足了功课。

“三星堆的青铜器不仅神秘,还代表着高超的技术水平。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制作了玉琮、玉镯,玉琮上甚至雕刻有很细的线条,这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李明轩告诉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历史上很多知名的都城和文化都出自北方的黄河流域,他看了展览并进一步查找资料后发现,长江流域的文明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很多科技还很先进。




四羊方尊跳舞、文物组团开演唱会、唐代金杯引发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意联想……2个多月时间,长沙博物馆、湖南日报社共同主办的“跟着文物看长江”我给国宝留个影线上投稿活动点击量达231.2万,约700件(组)摄影、创意海报、短视频等作品展示了广大网友的奇思妙想。




从事AI动画、视频创作的95后杨峰特意制作了一支古风MV《长江记忆》投稿。他说:“文物里藏着文明密码,大量考古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我觉得将AI与中国传统美术结合进行创作,能较好展现长江与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长沙市实验中学历史教师罗叶感慨,展览及其“二创”活动让历史书本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快闪、剧本游、换水游戏,让更多人“畅游长江”

快闪、水瓶“换”水、剧本游、创意文创等,用更加轻松易懂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了解长江与中华文明。

孩子们化身“长江小水滴”,在展厅中的NPC角色的引导下沿“江”而下,辨识骨耜,临摹良渚玉琮,完成青铜器的配对,进行陶瓷彩绘创作。深度结合展览的《小水滴成长记》沉浸式剧本游,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文物场景中与历史对话。




用空瓶换一杯“江水”,观众亲手将“江水”从任意一条“支流”注入“长江”,看着水流不断汇合,从西至东在“祖国大地”上流淌。你的血液是否开始悄悄澎湃了起来?




“情景表演”与“环境舞蹈”结合,“溯源·星火初燃”“鼎盛·海丝商梦”等5场快闪演出,带领观众领略长江流域文明发展历程。洒洒水就露出四羊方尊等国宝“真容”的明信片,可打卡、可吟诗的诗词林,游戏升级模式的“一滴江水看中华”数字展览……跨界合作与新颖表达,让更多人在“长江”中“畅游”。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二创”少年在长沙博物馆“畅游长江”

3383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