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区革命潮 人间知己情——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在长沙市博物馆内的清水塘畔,坐落着一栋砖木结构的青瓦平房。这座古朴的民居周围绿树掩映,鸟语花香。院门上方钉有一块门牌:清水塘22号。这座看似普通的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它不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纪念地,而且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后组建的第一个家、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住所。120年前,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而在90年前,他在清水塘22号度过了不平凡的而立之年,从教书先生转变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从这里走出湖南,走向全国革命大舞台。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一、革命之光
时间上溯到1921年。这一年秋天,一位做洋货生意的商人陶树清在长沙小吴门外修建了一座二进三开间的平房作为私人住宅,即清水塘22号。清水塘为地名,因塘而得名。这栋房屋位于当时长沙城区的东北郊,环境僻静,附近只有几间农舍、几片瓜棚,周围大都是菜畦,住户多为菜农。菜畦南面有两口水塘,上塘水浊,而下塘水清,故当地人称其为清水塘。毛泽东在1923年所作的《贺新郎?别友》一词中写到:“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①词中的“横塘”就是清水塘。时光荏苒,当年的菜地如今已是青青草地,而清水塘一带也已成为长沙市区的繁华地段了。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湖南后便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于10月10日在长沙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为了使支部有一个活动和联络的场所,1921年深秋,由支部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清水塘22号这栋普通的民房,作为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住宿的地方。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开始着手在工人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为了深入工人群众,毛泽东脱下长衫,换上粗布短褂,穿着草鞋,到工人聚集的工厂去,了解工人的疾苦与要求,同他们谈心里话、交朋友,启发工人觉悟。他先后在第一纱厂、电灯公司、造币厂等工厂以及泥木、缝纫、印刷等行业中吸收一些先进分子入党。他还通过开办工人夜校的方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健全阶级基础。另一方面,中共湖南支部还在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商业专门学校、长沙师范学校等基础较好的学校发展了一批党员,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支部。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的共产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到1922年5月,湖南的共产党员已有3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通告精神,毛泽东创建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湘区辖湖南全省和江西萍乡地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组建最早的省委机构。区委机关仍然设在清水塘22号。委员包括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等,后增加刘少奇、郭亮。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书记,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而他对外公开的身份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相当于校长)和师范部国文教员。
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房屋的第一进,堂屋正面墙上的一幅照片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形象。照片上的毛泽东眉目清秀,年轻俊朗。这是他1924年的留影,也是与他在清水塘22号生活时的样貌最接近的影像。
毛泽东(1924年)
堂屋右侧的房间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的卧室,同时也是他们的办公室。房间内摆设朴素简单:一张红漆架式雕花木床、一个藤编书架和一张书桌。书桌上的煤油灯、毛笔和砚台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状。
当时毛泽东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外出就是工作,回家就读书写文章,手不释卷。为推动湘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撰写了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外力、军阀与革命》作为毛泽东在革命活动初期发表的重要政治论文,鲜明地阐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必须建立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合作为核心的革命民主统一战线。该文对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革命斗争所作的分析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致大公报记者盾书》严厉驳斥了敌视工人运动的论调,对于广大工人群众特别是对于党的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好的阶级教育作用。《省宪下之湖南》则展现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调研。这些文稿,无一不透射出一位革命先行者的智慧、胆识与创造力。在200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熊建鹏、陈恒桂两位画家创作了一幅名为《清水塘的灯光》的油画(在湖南省庆祝建党80年美术展上获奖,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画中的毛泽东一袭长衫立于清水塘寓所外,双手抱于胸前,手中夹有一支香烟,仿佛正处于沉思之中。时值深夜,从窗内透出柔和明亮的灯光。不难想象,当时的毛泽东在许多个夜晚就在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写作,也会驻足庭前聚精会神地思考着党的事业与中国的未来。这份身居斗室却心忧天下的赤子情怀与博大胸怀着实令人敬佩。
油画《清水塘的灯光》(创作者:熊建鹏、陈恒桂)
中共湘区委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创办刊物、开办青年图书馆、扩大文化书社营业等形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党领导革命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许多来自三湘大地的革命同志曾到清水塘22号汇报工作,参加会议,接受党的任务。由于清水塘位于偏僻的郊区,会议如果开到很晚,个别来不及回城的同志就会在客房留宿。客房位于旧址堂屋的左侧,曾是易礼容的住房。1921秋到1924年4月,李立三、刘少奇、李维汉等同志曾经来清水塘22号开会、联络,先后在此休息和住宿。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第一次会面就是在清水塘22号。刘少奇于1922年春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归来。在中共“二大”召开之后,陈独秀派他回湖南工作。这一年夏天,刘少奇从上海来到长沙,在清水塘畔的湘区委机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在此之前,他们都听说过对方的名字和大致情况,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在长谈中,刘少奇向毛泽东报告了中共“二大”召开的情况,并转交了陈独秀给毛泽东的中共“二大”文件;毛泽东则介绍了湘区的形势和中共组织的情况,还颇有兴趣地询问了刘少奇赴苏俄学习的经历。两位革命者在各自走过艰辛的探索之路后在清水塘相识相交,共同开展湘区的革命工作。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此时,正值安源工人罢工前夕。9月,刘少奇受中共湘区委和毛泽东委派,前往安源协助李立三成功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的罢工斗争。
当时湘区委的同志召开党的会议通常选在旧址第二进左侧房间,因为此处位于整栋房屋的西北角,较为隐蔽和安全。会议室虽为方寸之地,却是毛泽东运筹帷幄、决策风起云涌的湘区革命运动的指挥部。1922年10月,毛泽东领导长沙6000多泥木工人为增加工资、争取营业自由举行罢工时,曾在此召开罢工委员会会议,部署罢工斗争。
长沙泥木工会于1922年9月在毛泽东领导下成立。当时,长沙泥木工人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生计,他们提出了要求政府提高工价的主张。1922年10月初,长沙县署驳回了泥木工人增加工资的要求,令工人们无比气愤。泥木工会主任任树德等人来到毛泽东在清水塘22号的住处,详细研究泥木工人罢工问题。经过对形势的周密分析,毛泽东认为罢工时机已完全成熟,并亲自起草了《罢工宣言》。 10月6日,长沙泥木工会发表了罢工宣言,全体泥木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罢工。罢工期间,斗争的成败难以预料,毛泽东不断鼓励任树德等人,消除了工人担忧,坚定了工人继续斗争的决心。10月23日,在6000多名泥木工人举行的大规模游行请愿活动中,毛泽东、任树德等16人被推举为请愿代表。毛泽东身着一件对襟衣,走在工人队伍中间。10月24日,毛泽东担任与当局谈判的首席代表,带领工人代表与省政务厅长吴景鸿展开正面交锋。他们巧妙地利用赵恒惕政府颁布的“省宪法”的有关条文,将吴景鸿驳倒,最终迫使政府当局答应泥木工人涨工价的要求,承认营业自由。泥木工人坚持了近20天的罢工斗争,终于在10月25日取得胜利。这是长沙工人有史以来取得的第一次罢工胜利,极大地推动了长沙乃至全省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这也是处于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一个成功典范,使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工人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而毛泽东在斗争中也体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胆识。
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区委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和农民运动在湘区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湘区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中共湘区委将主要精力和大批骨干投入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当中。自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湖南的实际,先后领导安源路矿、粤汉铁路武长段、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地工人举行了十多次罢工斗争,且绝大多数罢工都取得胜利,掀起了湘区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并促使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趋势更加奔腾澎湃”。②其中,安源路矿、长沙泥木、长沙铅印活版等罢工斗争,是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和指挥的。全省工人阶级的统一组织——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也在罢工斗争中成立,毛泽东当选为总干事。
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还领导湘区广大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反日爱国斗争的热潮。同时,中共湘区委开始注意农民运动问题。毛泽东派遣工人党员深入衡山县岳北地区开展农民运动,湖南第一个农会——岳北农工会由此诞生。
在蓬勃发展的群众革命运动中,湘区的党、团、工会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巩固和发展。到1923年上半年,湘区有7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15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已成立工会23个,会员达到30000人。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在总结党的“二大”以来中央和地区党的工作时,强调指出“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③,这是党中央对湘区工作的高度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动,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具有重大意义。他领导革命干部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唤起了广大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并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经过在湘区的基层实践工作的锻炼,年轻的毛泽东开始了从一名普通教书匠成长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在革命斗争中,他依靠组织和群众,培养骨干,注重策略,争取舆论,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毛泽东所具备的领袖才干,在这时已初见端倪。
毛泽东在湘区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获得了党中央的肯定。1923年1月陈独秀着手筹备中共“三大”时,便决定调毛泽东到党中央工作。同年4月,毛泽东安排好湖南的工作,离开清水塘,前往上海参与中共“三大”的筹备工作。李维汉接任中共湘区委书记,区委机关迁往他处。1925年11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
1921年成立的中共湖南支部与1922年组建的中共湘区委为全国最早的中共省级支部和省委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重要的地方组织,也是党发动湖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领导机关,其第一任书记均为毛泽东。毛泽东在湘区的建党活动和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旧址也是何叔衡、李立三、刘少奇等同志曾经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清水塘22号作为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区委机关所在地,是反映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湘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伟人之家
毛泽东和杨开慧于1918年相恋,是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两人在1920年冬天结成革命伴侣。
1921年清水塘22号成为中共湖南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住宿之所。为了工作的方便,毛泽东把夫人杨开慧和岳母杨老夫人接来一起居住。因此,清水塘22号这座看似平常的房屋,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委机关所在地,又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婚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
作为妻子,杨开慧精心照料着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更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毛泽东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每天吃晚饭,杨开慧都要留点饭菜热在锅里,半夜时再拿出来给毛泽东做宵夜。在寒冬腊月,每到晚上,杨开慧都要准备一个暖手的“烘笼”,为毛泽东驱寒。
在清水塘的日子里,杨开慧还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母亲。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在清水塘22号出生。这一时期,一家人过着朴实而温馨的家庭生活。
杨开慧一边照顾毛泽东的生活,一边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革命工作。两人既是恩爱夫妻,又是亲密战友。
杨开慧是中共湘区委第一个女党员,同时她也是中国女共产党员的第二人,仅次于缪伯英。除了参加湖南自修大学的学习,她还负责长沙青年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湘区委日常的接待、联络工作,同时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毛泽东白天奔走于自修大学、一师附小、文化书社和工人群众之间,往往夜深才回家。杨开慧在各方面全力协助毛泽东。为了便于掩护秘密工作,杨开慧不仅让母亲到清水塘22号同住,还劝母亲将父亲去世时亲友所赠奠仪款捐出,解决党的经费困难。作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帮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毛泽东为指导湘区革命运动撰写的文稿,杨开慧都要仔细整理,妥善保管。在毛泽东写作的草稿本上,凡写有“定稿”两字的,她就誊写到另一个本子上去。为了保管好机要文件,杨开慧特意制作了一个“枕头箱”,白天放在身边,晚上当作枕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能够迅速处置。她有时还亲自站岗放哨,保护机关和同志们的安全。
毛泽东不仅与妻子杨开慧共同开展湘区委的工作,他还带动了远在韶山的亲人投身革命,清水塘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和堂妹毛泽建都离开家乡韶山冲来到长沙,走上革命道路。在1921年到1922年间,他们分别进入湖南自修大学、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学习,在充实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既是他们的兄长,又是他们的革命领路人。年轻的几兄妹有时会来到长兄长嫂家中,在紧张的革命生活中享受难得的与亲人相聚的时光。毛泽东在清水塘22号的这处住所,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之家。
1923年4月,毛泽东调党中央工作,离开长沙赴上海,6月又由上海转赴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相应的工作随之展开。9月16日,毛泽东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国民党湖南地方组织,在清水塘与离别半年的妻儿重逢。
1923年11月,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二个孩子毛岸青出生。这一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在清水塘22号度过了他30岁的生日。时值年末,岸青刚满月,毛泽东又接到党中央通知要他尽快到上海,为1924年1月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他不得不再一次离开家人。久别重逢,又旋即离别,更何况此时岸青刚降生不久,弱妻幼子正需要照顾,因此毛泽东离开时的心情是难以名状的。
为了劝慰妻子,毛泽东展纸挥毫,写下了《贺新郎?别友》这首既情深意浓又大气磅礴的赠别之词: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在革命队伍中,夫妻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同志和战友。毛泽东在标题《贺新郎?别友》中强调“友”,表达了他对杨开慧深厚的同志情、战友谊。一年之内,这对年轻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经历两次别离,心中难免感伤忧愁。词作充分表现出夫妇二人在家国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再度分别时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杨开慧一直以来毫不动摇地支持毛泽东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她是一位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因革命需要而远行的丈夫,所以尽管心中百般不舍,仍然强忍悲伤与丈夫分别。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由衷发出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的感慨,向妻子表明:你我相知相爱,志同道合,这世间的真正知己惟有我和你。这是对杨开慧深切的安慰和真诚的赞美。毛泽东、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怀抱,有着以革命事业为重、甘愿忍痛分别的高尚精神境界。毛泽东词中流露的对爱侣的眷恋之深、惜别之苦以及别后之忧,最终都被坚定的革命信念所取代。词结尾处的“重比翼,和云翥”表达了期盼夫妻早日团圆的美好希望,充满深情,充满自信,是作者对妻子、也是对自己的宽慰与勉励,同时这也是双方的共同心声。因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砸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革命洪流中。《贺新郎?别友》让我们体悟到了追求坚贞的爱情与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的一致性,用革命的情怀为两人的爱情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无情未必真豪杰。革命家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但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沉溺于一己私情,而能够以国事为重,使个人的感情生活服从于革命大局。《贺新郎?别友》就是这种伟大情操的生动写照,也是毛泽东与杨开慧不朽的爱情生活的见证。
毛泽东离开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在清水塘22号继续居住到1924年5月。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在清水塘畔的家中度过了纯真的幼年时光。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毛泽东、杨开慧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幅1924年拍摄的杨开慧与两个孩子的合影。照片上,不满两岁的岸英依偎在母亲身旁,而只有半岁的岸青被杨开慧抱在怀中,看上去非常温馨。值得注意的是,杨开慧烈士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只留下了两张照片,这就是其中的一张,而且这也是杨开慧与孩子们唯一的合照,因此是弥足珍贵的。卧室里还有一幅毛泽东1920年的留影,却不见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合照。这是为何呢?因为杨开慧一生中没有留下一张与毛泽东的合影。这实在令人惋惜。于是,长沙市博物馆在旧址陈列设计中特意将他们两位年轻时的照片摆放在一起,以弥补这个遗憾,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他们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的伟大爱情。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1924年)
旧址第二进右侧住房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夫人的卧室。老夫人生有杨琼、杨开智、杨开慧三名子女。长女杨琼幼年夭折,杨开慧是她的第二个女儿。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毛泽东对他十分敬佩。杨老夫人在清水塘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她不辞劳苦地帮助杨开慧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同时为毛泽东从事革命工作提供掩护。毛泽东对老夫人非常敬重和关心。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杨开智将老夫人健在的消息电告毛泽东,毛泽东十分高兴。建国后,毛泽东先后派毛岸英、毛岸青和邵华回湖南看望老人家。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主席按月给老夫人寄来生活费,直至老人去世。1962年,老夫人在长沙辞世,享年92岁。毛泽东得知噩耗后十分悲痛,当即发出唁电以表哀悼,并寄上500元作为安葬费。他还在唁电中表示,老夫人“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④毛泽东对杨老夫人的殷切关怀中,寄托了他对夫人杨开慧的深深思念 。
在清水塘22号这座普通的民居,毛泽东度过了他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一段难得的家庭生活。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转战大江南北,过着戎马倥偬、居无定所的生活。可以说,在清水塘22号的日子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上有老、下有小、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不仅如此,旧址还是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十年婚姻中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住所。因此清水塘22号是值得纪念的伟人之家。
三、重要价值
(一)历史变迁
1924年6月初,杨开慧同母亲携毛岸英、毛岸青离开长沙赴上海与毛泽东团聚,将房屋退租房主陶树清。陶树清在1932年将这处房屋以410块银元的价格卖给梁德芬居住。1951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房主梁德芬征集清水塘22号作为永久性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2万元(旧币)作为房屋修缮费,由省文管会组织对房屋进行了维修。同年10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以“毛主席前居长沙清水塘革命策源地”冠名,作为长沙市第一个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1956年7月24日,旧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采用的是原状陈列形式。旧址内的陈设是工作人员根据当时一些亲历者(包括易礼容等人)的回忆所做的复原陈列,充分还原了当年革命生活的原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主管单位根据需要对旧址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固,并根据调查,完善了复原陈列。
1969年,“毛主席创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清水塘建设工程指挥部” 经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年内完成了清水塘环境的复原,并兴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和毛泽东塑像广场。1986年2月5日,长沙市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基础上组建长沙市博物馆。
1995年,旧址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首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创造了党史上的多个第一,无论是对于党的发展历程,还是对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都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60多年来,旧址充分发挥了红色阵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使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在此了解党的光辉历程,缅怀伟人崇高精神,从而起到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二)珍贵遗存
旧址建成于1921年秋天,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房屋坐北朝南,屋顶为五步梁、人字排架,房屋的内墙均用木质板材隔断,门窗采用格扇镂空的装饰手法,外墙用青砖围绕成一小院落,院门朝东。整个旧址占地面积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9间。建筑形式为二进三开间,第一进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与客房。第二进中间为退堂屋,是毛泽东与家人共同用餐的地方,两侧为住房与会议室。此外还有厨房、洗澡间、杂屋等辅助用房分布于主体建筑后,使整个建筑和谐统一、简约雅致。旧址的建筑材料、形式、特征与装饰手法等均具有鲜明的江南民居风格。特别难得的是,旧址为长沙目前仅存的一座上世纪20年代典型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目前,全国范围内对外开放的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均集中在湖南,尤其是长沙市,但遗憾的是这些革命活动纪念地大部分为建国后所复建,原有建筑均毁于 “文夕大火”。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在党的初创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古城长沙付之一炬,长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清水塘22号地处偏僻的城郊,未被大火波及,因此得以保存下来。这栋古朴的房屋历经沧桑,是历史风貌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清水塘22号融革命圣地、伟人故居与传统建筑于一体,人们在此可感悟湘区革命精神,感受人间知己情怀,领略江南民居特色。绿草茵茵,碧波悠悠,这处闹中取静的院落见证风云岁月,承载着敢为人先的革命者的光荣与梦想,启示并鼓舞后人在新时代里坚定信念,乘风破浪,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