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坦村
一、基本情况
坪坦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距县城南部21公里,全村236户,1093人。寨内古迹众多,吊脚楼鳞次栉比的,为典型的百越遗风,有236栋吊脚楼,古水井4处,鼓楼3座,古萨坛1处,古树11株,古石板道1条,古飞山宫2处,古孔庙1座,古大南岳庙1座,古城隍庙1庙,李王庙遗址1处,雷祖庙遗址1处,风雨桥1座。
二、历史沿革
坪坦村始建于宋代。1954年以前,坪坦村属三江县大营峒,民国初年大营峒改称平江区属平江区横岭乡,民国中后期改为三江县第八区横岭乡坪坦村。1954年10月划归通道侗族自治县后,横岭乡改称坪坦乡至今,坪坦村随属,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
普济桥位于坪坦村口,为伸臂悬梁式木构架廊桥,全长31.4米,宽3.8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复修;民国三年(1914年)维修。桥为单孔拱券,净跨19.8米。桥东西两端桥基,就河岸自然形成的土堆,并在外表砌石墙,上面横排七根杉圆木作枕,以其五分之二悬空挑出,根部压大石头,使出挑悬空圆木与台基平面成45°斜面,迭木作垫层,依此制式连作三跳,东西两端对称,形成桥拱两肩。在东、西拱肩举架合口部迭置八根杉圆木,采用侗族木作传统的“抱柱夹枋固结法”固牢,然后横架短木,上面铺木板为桥面。在桥拱肩背部砌筑十五级青石踏步,直达桥面。桥上建四柱三间排架木结构遮雨长廊,共11间。其中桥东因傍坪坦侗寨沿河老街道,故用青砖清砌山墙围合,北面开门,设十一级台阶下。桥廊屋面施小青瓦,一条主脊贯穿东西。挂廊檐装白色封檐板。桥廊北面用“开槽密槛板壁”的传统工艺封实以御寒风。南面装齐腰板壁,上部开通长直棂窗。凡显露悬梁木构件处,均开槽密槛刷白封板。
2006年5月,普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坪坦村古建筑群
坪坦村古建筑群位于通道县坪坦乡坪坦村,由坪坦鼓楼、孔庙、飞山庙、高坪鼓楼及坪坦鼓楼的附属文物南岳宫、戏台等4处共6栋建筑物构成。2010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坪坦鼓楼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有题梁可鉴),为纯木穿斗构架。五层檐,均施小青瓦,其中一层和第五层为双坡屋面,二至四层为四角四面倒水,四角分别有翼角弯月起翘。鼓楼后方建有一座南岳宫,内供奉神像。鼓楼西南面10处有一座戏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纯木构架。
孔庙位于坪坦鼓楼南面,始建于民国23年,为纯木结构建筑,双坡屋面,原为供奉孔子之处,后辟为学校,现做为仓库使用。后因民国中晚期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乱,孔庙惨遭破坏,并改为它用。2010年由县民宗局依照原貌进行修缮。
高坪鼓楼位于村北面,鼓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纯木穿斗抬梁构架。鼓楼分三层,一、二层为四坡屋面,顶层为双坡屋面,四角均塑有弯月起翘,覆小青瓦。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
飞山宫:有杨氏和吴氏二座飞山宫。吴氏飞山宫始建于年代不祥,原为木质结构,清末,族人集资,在原木质基础上加封砖混结构外墙;杨氏飞山宫,始建年代不祥,为木质结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迁它处作粮仓。上世纪80年代又迁回现址,现为2011年重建,宫内牌位为历史文物。
普济桥正面照(方位:由西向东 谢华辉 摄)
普济桥远眺(方位:由北向南 谢华辉 摄)
县保坪坦鼓楼及南岳宫(方位:由南向北 谢华辉 摄)
县保孔庙(方位:由西向东 谢华辉 摄)
县保飞山宫(方位:由西向东 谢华辉 摄)
县保高平鼓楼(方位:由东向西 谢华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