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城遗址已发掘区回填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完成编制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位于湖南省保靖县县城东约5公里的迁陵镇要坝村,是战国、秦汉至宋时期的一处典型的大型山区遗址,总面积约为188.63公顷。
四方城遗址现状已发掘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类病害,造成遗址真实性、完整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延续性也遭受威胁。为科学保护好城址区已探明文化遗存,延续与保存四方城遗址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信息,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湖南省2019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计划的批复》,特编制本保护方案。
图一 四方城遗址
图二 四方城遗址城址区
一、工程对象
本次工程范围为四方城遗址已探明城址区,工程对象为四方城遗址城址区已发掘区域,总面积2263平方米。根据发掘区所处的位置,分为城内及城墙范围、南台地范围、城壕范围三个部分。考古发掘后,为了后续的研究以及展示的可能,部分探方暂未回填,露天保存。
表1 城址区已发掘区保存现状
编号 |
分区 |
保存现状 |
面积 |
A |
城内及城墙范围 |
露天保存 |
210㎡ |
临时性回填 |
933㎡ |
||
B |
南台地范围 |
露天保存 |
1050㎡ |
C |
城壕范围 |
临时性回填 |
70㎡ |
图三 工程范围与对象图
二、现状及病害分析
1.现状主要病害
根据现状分析,工程范围内现状病害主要分人为因素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破坏。
①人为因素的破坏:农业耕作和机耕道路的修建。主要是已回填区域受人为因素的破坏,但是破坏相对较小。
②自然因素的破坏:河流的侵蚀、雨水的冲刷及自然植被根系的侵扰。其中主要的自然破坏因素是河流的侵蚀和雨水的冲刷。
2.病害成因
根据四方城遗址类型及形制,现状城址区遭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破坏的原因,与城址区的形制、遗存埋藏深度、遗存的埋藏环境(地质条件)及外界环境(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居民活动)相关。
城址区由城内、城墙、南台地和城壕构成,根据现状地形地貌,分为北台地、南台地和连接两台地的缓坡带,南台地南临酉水,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
城内所在的北台地为范围内最高的位置,遗存丰富,埋藏深度30-50厘米,已发掘回填区域,基本为简易回填,多发生凹陷、积水,地下遗存极易受到破坏。南台地属于库区淹没区,建设、生产活动少,有较深的淤泥层,遗存埋藏较深,达到2~4米,但是南缘容易受酉水的冲蚀。露天保存的南门外发掘区、L1和南门通道发掘区则直接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中南门通道发掘区靠近酉水河岸,在多雨季节直接被河水淹没。
图四 城内及城墙范围现状(北台地与缓坡带)
图五 南台地现状
图六 TG1回填后城壕内耕作
三、主要保护内容
1.已回填区域保护工程措施
包括城内发掘区、南门外发掘区回填部分和TG1局部。对因回填不完整或雨水冲刷而造成地面凹陷的位置进行补充性回填,回填前应对地表的耕作物与自然植被进行清除。主要工程内容为清理、分层铺回填土、分层夯实、夯层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回填素土层、生态护面。
2.未回填区域保护工程措施
包括南门外发掘区和南门通道发掘区。首先人工清除探方内生长的苔藓、自然植被及其根系,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人工清理探方内散土、杂物等。然后对探方内实行保护性回填处理,主要工程内容为清理、铺撒纯净河沙、防水透气膜做为分隔层、分层铺回填土、分层夯实、夯层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回填素土层,对探方上部与周边原地形地貌进行复原,适当放坡,确保依存环境的安全。最后表面栽种结缕草进行生态护面处理,坡面铺种杜鹃、栀子花或其它浅根系小灌木。
3.日常维护与管理建议
文物保护工程能对已发生病害进行根除或减缓,并对后续所发生的类似病害进行防治,但任何文物保护措施都不能一劳永逸,都需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减缓或控制病害的继续发生和对文物本体的破坏。对四方城遗址日常维护与管理建议如下:
①加强四方城遗址保护的日常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及时消除隐患。
②制定日常保养制度,对其遗存埋藏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记录存档,实施三维测绘系统坐标做科学信息采集,并按照有关规范实施保养工程。
③预防灾害侵袭,充分估计各类自然灾害或开放后可能存在的紧急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④尽快组织南台地临河河岸的边坡专项保护工程,避免河流继续冲刷河岸遗存。
图七 城址区已发掘区设计总平面图
图八 南门外发掘区回填保护设计平面图
图九 回填保护设计剖面图1
图十 回填保护设计剖面图2
目前,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湖南省2019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计划的批复》以及第三方咨询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经湖南省文物局研究,原则同意本方案,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后期施工中应加强工程监管,及时开展工程检查,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做好施工组织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文物、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