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宝庆古城话春秋

来源:邵阳市文物局      作者:申小娟      发布时间:2014-11-19 16:30

宝庆府古城墙,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资江南岸,2002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宝庆古城现存最大的建筑物,它集中体现了邵阳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见证了邵阳城市建设的悠久历史。

一、宝庆府古城墙传承了邵阳地区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一)湘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宝庆府古城,即汉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县古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晋邵陵县、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时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宝庆府(其中元代称为宝庆路总管府)均治此。民国时期的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又称邵阳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邵阳地区专员公署、邵阳市亦治此。因此,自建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湘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的中心。

(二)宝庆府古城的历史变迁

宝庆府古城经历了一个由县城而郡城、州城,由州城而府城的逐步升级、拓展的历史变迁过程。

据《前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属地有“昭陵”。《大清一统志》云:“昭陵故城,即今府治,汉置县。隋改曰邵阳,唐为邵州治,宋以后为宝庆府治。”《宝庆府志·工书一》:“宝庆府城,东临邵水,北带资江,南倚天池,西濬城隍。汉之昭陵,唐之邵州,咸治于斯,宋代仍旧。”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府城向西面扩展,城址规模基本上定型,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周长约4370余米,墙高约8.3米,宽约5米。设城门五道:东曰朝天门、西曰定远门、南曰大安门、北曰丰庆门、西北曰临津门;西、南二门各筑瓮城,广80余米,瓮城内驻兵守御。明洪武六年(1373年),对宝庆府城墙进行了全面维修,形成五门、六马面、七楼、十二炮台的格局。清代至民国初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格局。

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封闭自守的城堡制亦被废弃。1939年,为便于抗日时期城内居民疏散,将古城的东、南、西三面城墙拆除,仅保留了北面临江一线与西北隅少部分城墙及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全长约1300米,另存部分城墙基址,总长1000余米。

(三)宝庆府古城的街巷布局及演变

宝庆府城街巷呈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交错布局,形似棋盘。其中东西走向的主街有府街、县街、背街、狮子街;南北走向的短街有南门街、临津门街、北门街、府前街、二府街、打信街、杓把衔。府街,今名红旗路,东起青龙桥,西迄南正街,全长1280米。县街,今名城北路,全长约1100米。背街,即今红旗路之南约100米与红旗路平行的乾元巷、青云街、太平一巷,全长约900米。狮子街,在县街北,与县街平行,全长约500米。其它南北走向小街,长50至200余米不等。城内的小巷共二十条,呈南北走向,分布于府街和县街的两侧,这些小巷的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

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岷藩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煝受封为江川王,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徽煝长子音垫嗣王,于弘治元年(1488年)移府(王府)宝庆府城。至明末一百余年,王府皆设于此。

(四)宝庆府是当地近千年来经济文化的品牌

“宝庆府”作为一个地名,自南宋至民国初年,沿用了近800年,人们已习惯了宝庆这一称谓,喜欢将邵阳叫做“宝庆”。尤其是明清时代宝庆商贾云集,许多商品都打上了“宝庆”的商标。因此,凡标注“宝庆”商标的土物产,外商仍然很感兴趣。“宝庆府”这个地名在官方的文牍中虽已久违,但它在民间,却仍然是经济文化的品牌。

(五)宝庆府古城内外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

宝庆古城内外旧有召伯祠、昭(邵)阳县衙署、古卸甲坊、祭旗坡、鼓楼亭、濂溪祠、濂溪书院、爱莲书院、爱莲女校、宝庆府学、邵阳县学、府学文庙、县学文庙、考棚街、明代的江川王府等古迹。文化艺术方面有明清时代的宝庆雕版印刷、宝庆书局、宝庆竹刻、湖南祁剧、邵阳花鼓戏等。宗教寺观有康济庙(又名关圣殿)、关武庙、水府庙、火神庙等,古塔有北塔、东塔、猴子塔、鲁班塔等。风景名胜有宝庆十二景之六岭春色、莲池古香、龙桥铁犀、双清秋月、洛阳仙洞、山寺钟晓、佘湖雪霁、桃洞流香、神滩晚渡等。城内及西郊有四大名井——曹婆井、龙口井、仙鹤泉、仙人井等。近现代文物史迹有蔡锷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公墓等。这些名胜古迹已分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即北塔、蔡锷故居、宝庆府古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水府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古卸甲坊、育婴堂、松坡图书馆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即双清古建筑群、东塔、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烈士公墓、岳飞纪念堂、廖耀湘公馆、节孝贞列总坊、古仙人井、龙口井、邵伯窑址、车氏家族墓群、姚洁故居。

二、宝庆府古城墙防御体系完整坚固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宝庆府古城位于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资江河旁,城东有发源于邵东县回龙峰的邵水与资水汇流,城南小山连绵,具有两面临江,一面倚山的地理优势。该城水路上通广西,下通长江;陆路东接衡阳、湘潭、长沙,西连贵州、云南等地,是湘黔古道的要冲,其地理优势独特。

(二)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营建方式

宝庆府古城墙经历了汉、宋、明、清历朝营建,其设计理念一致,突出基础(基础宽度达12米宽),放坡均匀,排水有序,城墙砌体表面放坡系数均为1:0.15,内外设有排水沟及下水道,保证排水流畅。城墙采用内部夯填沙石,外用巨石码砌,严丝合缝,结构严谨,至今坚固异常。城墙砌体采用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浆勾缝,配比恰当,比现在M10水泥砂浆强度更坚硬,虽经几百年风雨洗刷,红砂石砌体已被冲洗掏空,而勾缝油灰凸显。这种设计理念和油灰配比值得当今营建工程借鉴。

(三)独特的防御体系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该城的营建,汉代土筑城垣,宋代以后改为砖石筑墙,全长4370米,高8.3米,宽约5米,东、西、南、北及西北分别设有朝天、定远、大安、庆丰、临津五道城门,西、南二门各筑瓮城,驻兵把守;城墙上设城楼7座、炮台12座,以御外患;城门内侧有通往城外的地下暗道,以利紧急时刻对外通讯;城墙的东、南、西、北险要部位,共筑城墙马面六处,以利巡守防御。城址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池,固若金汤。其防御体系十分完善,堪称古代城建防御体系的典范,俗有“铁打的宝庆”之誉。

(四)独特的军事功能

宝庆府古城因地处湘黔古道要冲,水陆交通方便,因此,历为湖南军事重镇,具有“上控云贵,下制长衡”之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宝庆安而全省定”之说。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事,无不与宝庆相关。

除此之处,宝庆府古城墙还是太平天国重要的战争遗址。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南京)杨、韦事变后,翼王石达开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于1857年6月率领大军出走,转战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于咸丰九年正月三十日(1859年3月4日)进入湖南境内,四月八日,3万太平军前锋抵达宝庆城南,安营扎寨,准备攻城,二十二日,石达开所率主力部队由祁阳进入宝庆之谷洲、杨伯山、檀江桥一带,四面围攻宝庆府,两军对垒达三个多月而不下。最后,被清军内外挟击,损失惨重,被迫突围,经东安向广西撤退。该役之后,石达开所部元气大伤,为后来在大渡河的全军覆灭埋下了隐祸。

三、宝庆古城是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而宝庆府古城则是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周敦颐等湖湘学者云集邵阳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治平四年(1067年),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他 “迁建州学,昌明教法”,“诲诸生如亲子弟”,使邵阳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其在邵州任上所做《爱莲说》一文,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成为中华美德标准之一。其后张九成(字无垢)、朱熹(字晦庵)、陆子寿、魏了翁等著名学者,慕其高风,前来邵阳讲学或任职,使宝庆成为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二)明清时期宝庆名士一枝独秀

明清时期的宝庆名士,堪称一枝独秀。有以武功著称的明初名将沐英、蓝玉,分别官封黔宁王、凉国公;城步杨洪、杨能、杨信叔侄,于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64年)官拜侯伯,《明史》称:“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军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以政绩著称者明代有新宁人李敏,武冈曹一夔,邵阳人刘应龙。有以文学著称的邵阳车氏一家,自车大任、车大敬以下七代,人才鼎盛,以文字成家者35人,著作不下千余卷,成为明末清初湖湘文化的主力军。有以舆地学著称的隆回罗洪邹氏一家,邹文苏、邹汉勋父子七人被称为邹氏七子,开舆地学新风,其后七代相传,为中外舆地新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以湘军名将著称的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等,先后官拜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成为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三)近现代宝庆风云人物辈出

近代史开端时期有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动力;戊戌变法时期有著名的激进人物樊锥,其后有反洋教爱国起义领袖贺金声;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的功臣蔡锷;五四运动时期有“火烧赵家楼”的勇将兼教育改革家匡互生;抗日战争时期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

几代豪杰、才子,都是在宝庆这块土地成长发育,是宝庆这块土壤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异彩,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