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桂阳县:炉下岭矿冶遗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9


在郴州市桂阳县雷坪镇粮源村藕塘自然村西面炉下岭,有一片沉寂的台地,三面环水,紧邻舂陵江欧阳海水库,厚厚的炉渣堆积在地表。这就是藕塘村炉下岭矿冶遗址。


图一 遗址全景照(由东向西拍摄)


炉下岭矿冶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长约120米,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未遭人为破坏。地表堆积着厚度达3~5米的炉渣,台地上分布有多个台面,其间留存煤渣、蒸馏罐和炉渣等遗物,没有生长树木、杂草和作物。炉渣堆积厚薄不一。考古清理揭露出一座南北走向的炼锌炉,平面呈长条形,由炉床和炉室组成。炉床以黄色黏土夯筑,炉室内保存有炉栅、侧墙、通风口和炉下室等结构。多列炉栅平行排列于炉床之上,与侧墙下部通风口相通。炉下室由炉栅和侧墙下部组成封闭的单元格。炉栅长25厘米,厚3厘米,炉栅和炉栅宽18厘米。炉床残宽80厘米。

遗址内遗留的炉渣最多,还发现碎矿石臼、青花瓷片、陶罐残片、陶盖残片、炼锌冶炼罐等;陶瓷片较少出现在遗址内,器型有青花瓷杯、碗,纹饰为菊花、缠枝番石榴、圆圈纹等,产地可分为景德镇、福建民窑和本地土窑三类。综合史料、陶瓷片及家谱判断遗址时代可能为清乾隆时期。遗存相对集中,证实这两处遗址是冶炼作坊,与《湖南省例成案》中提到当地村民买砂在此冶炼的记载相符。


图二 遗址炉渣


史料记载,当地官府为管理冶炼活动,在三条要道设置卡口,防止偷运。这类冶炼作坊属于官办分散式冶炼矿厂,这里冶炼出的铜主要供应长沙宝南局铸造钱币。该遗址是清代湖南的最主要铜产地之一,铜原料可通过舂陵江运输至长沙。

考古分析表明,该遗址是以炼铜为主、兼炼锌和炼砷的多金属冶炼遗址,采用“硫化矿—冰铜—铜”的火法炼铜技术,需要焙烧炉、冶炼炉、精炼炉等多种炉型协作。这一遗址反映了当时湖南在冶金技术上的成熟水平,为研究清代湖南的金属冶炼技术、区域铜业生产与流通体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图三 遗址矿渣


藕塘村炉下岭矿冶遗址保存状况良好,遗存类型丰富,是清代湖南多金属冶炼的重要遗址之一。这一遗址揭示了当时的冶金工艺水平和铜业生产格局,对理解清代地方经济与官办矿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桂阳县:炉下岭矿冶遗址

33784854